一、培养定位
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,视野开阔,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,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、能够考取数学专业相关硕士研究生的专门人才。
二、培养举措
(一)主要思路
实行“一抓一带”的培养模式,“一抓”是指狠抓基础学科学习,即一、二年级强化《数学分析》、《高等代数》及《解析几何》三门骨干基础课程的学习。初步形成学生在数学知识和逻辑能力方面的优势。“一带”是指教师专业引领,即在三、四年级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以及教师科研情况,把学生按5个模块进行分流,放手让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,在浓厚的科研环境中,根据个人所长进行自主学习。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能力方面将起到很大作用,既培养一部分数学人才,又培训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更大数量的数学应用型人才。
(二)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与步骤
(1)第1、2学期为摸排信息阶段,鼓励学生做大学生生涯规划,介绍考研的相关信息,摸排学生的考研意愿,选拔学生。
(2)第3学期至第7学期为实施学期,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实施计划如下:
学期 | 课程与相关任务设置 |
第3学期 | 高等代数1、高等代数习题课1、数学分析1、数学分析习题课1、 程序设计(Matlab等)、学术报告、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 |
第4学期 | 高等代数2、高等代数习题课2、数学分析2、数学分析习题课2、 数学公式编辑软件(Mathtype、latex等)、学术报告、学生科研立项 |
第5学期 | 高等代数习题课3、数学分析习题课3、概率论、常微分方程、复变函数、近世代数、专业英语、英语口语、学术报告、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 |
第6学期 | 高等代数习题课、数学分析习题课、数理统计、数值方法、实变函数、专业英语、英语口语、学术报告 |
第7学期 | 高等代数习题课、数学分析习题课、考研英语、学术报告 |
注:点集拓扑、离散数学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第6学期开设。
(三)学生筛选标准
(1)公开选拔,自愿参加
1. 专业课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;
2. 大学英语成绩、四六级英语成绩为参考。
(2)学院组织,择优录取
1. 具有中远期读研、考博、出国等计划,立志于未来从事学术研究,意愿强烈;
2. 学程内考核1~2次,淘汰综合成绩达不到要求的学生,本着自愿原则学生个人也可提出退班,同时要按程序补足班级人数;
3. 特殊情况可不拘一格,如考研对其人生的影响较大,或可改变该生整个人生的方向,此类情况结合实际可特别对待。
(四)导师制
小班编班,每班人数30~40人。实行导师制,导师由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职称的教师担任,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为2~3人。
(五)激励政策
1. 优秀学生推荐到国内、外高水平高校、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。
2. 优先支持学生到国内高水平高校学习交流,包括短期学习、暑期学校等。
3.优先支持学生承担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、专业技能竞赛等。
其他激励政策均按学校统一要求处理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组织保障
学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,由院长任组长,成员由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、班主任与部分专家学者组成,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的选拔和培养等各项工作。
领导小组:施武杰(数学与大数据学院院长、教授)
马纪成(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、博士、副教授)
余大鹏(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博士、教授)
班主任: 李明华 (系主任、博士、副教授)
协调保障:学院各年级辅导员
(二)经费保障
学校设立“知数学堂”基地班“合格+”人才培养计划专项基金,根据班级规模核算专项资金的划拨金额,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撑。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教师(包括外聘)授课(指导)费、学生到国内高校学习交流补助等。
(三)支持政策
学院对在班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,评优评先、职称评审、出国研修、岗位培训、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。其他支持政策按学校“合格+”项目规定执行。
(四)制度保障
学院将逐步研究、制定、出台有关“合格+”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文件,以规范教学与管理。
四、任务分工
马纪成:负责项目协调、导师聘任、经费落实
余大鹏:负责学生思想工作、学生动员
李明华:负责学生选拔、班级管理